苗绣
苗绣
(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美术
地区:贵州
编号:Ⅶ―22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流传在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等地的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地处黔东南,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全县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雷山苗族的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雷山苗族服饰按结构和风格划分,主要有长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种,也称西江型、也蒙型、公统型、大塘型。
雷山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独特,形制很有代表性,有些是雷山独有,有些他处亦有却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境内。与形制相关的刺绣工艺亦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丝絮贴绣等,尽管别处也有,但就技巧而言,雷山苗绣更具特色,并技法多样。雷山苗族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并大胆使用多维立体造型和型中型的复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征等的表达技巧,体现出别具民族风格的审美情趣。
贵阳市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在贵州苗族刺绣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史书记载: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黄河流域,由于在与外族争战中多次败北,逐渐西迁,部分支系进入今贵州境内,其中一个自称为“谋”(他族称之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贵阳)。这个苗族支系原先主要用蜡染来装扮自身,后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便开始在蜡染图案底纹上进行挑花,挑花渐从蜡染脱胎,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常见的挑花图案有猪蹄杈、牛蹄杈、牛头、羊头、狗头、冰雪花、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荞子花、铜鼓、灯笼、银杈、铜钱、太阳、青蛙、水爬虫、螃蟹、燕子、楼阁、田园、桥梁、河流、苗王印等。
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具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和美化自身等功用,同时又有很强的装饰性。用十字绣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整件挑花作品显得更加美观精巧。花溪苗族挑花的艺术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900年以前为早期,这一时期挑花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以银色调为主,白色中点缀有小面积的彩色,构图严谨,图案有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1900年至1966年以前为中期,这一时期挑花底布仍多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热烈华丽,多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绿、白等色丝线,构图较前期活泼,图案更加丰富;1967年以后为晚期,这一时期挑花底布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趋势,增加了红、蓝、黄、白、黑等色机织布,甚至使用塑料窗纱和粗麻袋布做底布,挑绣用的彩线除了蚕丝线又增加了十字线和毛线,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有的艺人还开始摹仿现代织物上的写实图案制作挑花。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独特的挑花贯首服也成为这支苗族的识别标记和象征。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及择偶、婚丧、宗教等仪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花溪苗族妇女在制作挑花时,不但注重继承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善于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再创作,几乎找不到两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挑花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独创性,广大美术家和收藏家对之极为珍爱,国内外博物馆也多有收藏。
剑河县苗族锡绣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剑河县境内的南寨、敏洞、观么等乡镇,已流传了五六百年。苗族锡绣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将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处绣成彩色的花朵。银白色的锡丝绣在藏青色布料上,对比鲜明,明亮耀眼,光泽度好,质感强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银质,与银帽、银耳环、银项圈、银锁链、银手镯相配,极其华丽高贵。锡绣工艺独特,手工精细,图案清晰,做工复杂,用料特殊,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苗族锡绣与其他民族刺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用蚕丝线而是用金属锡丝条在藏青棉布挑花图案上刺绣而成,其核心图案犹如一座迷宫,变化莫测,耐人寻味,寓意深刻,充满强烈的神秘意味。
但是,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可以说,现代文化越是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顺利传承下去。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