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
类别:民俗
地区:山西,陕西
编号:Ⅹ―54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宝鸡市
山西省潞城县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观念。由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社火根据其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造型社火有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队游演,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有地台社火、高跷社火等,主要在场院进行斗打表演。
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
改革开放给民间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光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
本溪社火
本溪社火是本溪满族自治县的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本溪社火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火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远古的先民们在对土地与火的崇拜过程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人们后来又赋予它祛瘟压邪、纳福求祥的含义,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社火表演是有角色的,而角色则是由人化妆而扮演的。汉唐以后,逐渐成为春节期间民间自娱自乐的民俗文化活动。本溪社火原是从中原地区传入的,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中原文化同东北文化,汉民族同辽东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璀璨一脉,成为本溪人喜爱的民俗文化艺术。
本溪社火属于“武技类”,因此也称“武社火”,当地俗称“武秧歌”。本溪社火类似于京剧中的武打戏,社火在出场时通常先排兵布阵,前面有将,后面有兵卒,呈现出古老战场的气势。本溪社火表演的一招一式,套路清晰 ,节奏急促,动作准确,使观众目不暇接。本溪社火的代表节目有“百草山”、“凤鸣关”等,各项保护计划正在制定和实施之中。
义县社火
义县社火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其中大榆堡竹马舞、义县双井子旱船舞是民间庙会的重要表演形式。竹马舞表现的内容是辽代萧太后的狩猎场景,以舞为主,打击乐伴奏,配合场上演员唱、念、做和舞蹈动作,推动舞蹈及唱词的进展。义县双井子旱船是当地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述说的是辽国公主送汉王回宋,南北和好的故事。“旱船舞”服装道具独具特色,代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洋县悬台社火
洋县谢村镇智果寺“悬台社火”最早始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年历史,据传社火为智果寺众僧所创。当时,在这座著名的皇家寺院里,有120多位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僧人。他们在集各地社火之精粹的基础上,创出了独具特色的“悬台社火”。因高可达10米,由下而望,悬若垒塔而得名。从现有资料看,一台台社火,虽层层装置莲叶、椅、船及演员,但无不精巧流畅。而且,与其他地方社火不同的是,“悬台社火”,还用木鱼、钟、罄等“法器”,使社火别具一番韵味……
由寺及村,这一艺术后在寺院所在的智果寺村兴盛了起来。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就有“江坝萝卜、普陀蒜,智果寺(村)的社火盖长安”的民谚。1957年,智果寺“悬台社火”赢得西安汇演第一名,并赴京参加国庆庆典,受到了朱德、贺龙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村里已有十多年没有再搞过社火了。很多身怀绝技的老社火艺人随光阴流逝一一辞世。曾用过的大量社火木架、道具都在村委会的顶楼上落上厚厚的尘灰。据智果寺文管所所长王文龙介绍,现在懂全套手艺的,仅剩下智果寺村三组的孟元福老人一人了。倘若再不把社火搞起来,把制作手艺传给后人,智果寺“悬台社火”将面临失传,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