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http://www.cnair.com 2013-09-16 16:54:27 来源:中国航空旅游网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产生并流行于阜新地区,已有3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阜新东蒙短调民歌有350多首。它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调基础上产生的短调民歌是蒙古族歌曲的一次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记录了本部落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本部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对现代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在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地方戏曲剧种阜新蒙古剧,填补了蒙古民族没有戏曲的空白。 

  

      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志》记载,1637年,第一任土默特右翼旗旗主善巴率众到现今的阜新地区定居,从此,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由过去对草原蒙古包的赞颂变为对草房、檩子、土墙的描述。由于生产生活的改变,以及和周围其他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生活习俗、文化形态都有所变化,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逐步形成了具有农耕文化特点的文艺形式。

  

      清朝中、晚期起,民间涌现的大批职业和半职业说唱艺人,身背四胡、走村串户,到处演唱,把短调民歌带到各个角落,还随时把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编成新的短调民歌进行演唱。如19世纪初的旦森尼玛、乌日土吉乐图;20世纪初的佟德林、图古乐;现在活跃于民间的马国宝、杨铁龙、吴海峰等。据调查,流传于我国东部各蒙古族地区的许多短调民歌都发祥于蒙古勒津(现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很多民歌的歌词中,均唱到了蒙古勒津的人物、山河、经济、宗教、风俗等。从而,蒙古勒津享有了“歌的海洋”之美誉。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有赞颂歌,主要赞颂英雄人物和事件,如《六十三》、《海龙》、《那木斯莱》等;情歌是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中最多的一部分,如《云良》、《打雅波尔》、《霍英花》、《海棠白棠》等;礼仪歌是蒙古族举行祭祀活动时唱的歌曲,有《呼和庙》、《祭火歌》、《关公颂》等;酒歌有《四季歌》、《天上的风》、《四海》等。阜新东蒙短调民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和众人合唱等形式。歌手不分男女都穿长袍、穿长短坎肩,均系腰带。男的带礼帽,女的带头饰,男女足蹬皮靴子。在四胡、马头琴、扬琴、管、竹笛、笙、九音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歌者纵情歌唱,余音绕梁。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