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长鼓舞
长鼓是瑶族民间常用的乐器。蜂鼓的一种。在纪念盘王的祭祀舞蹈中使用。样式有3种:“小长鼓”, 又名花鼓,因鼓上刻有花纹而得名;“尼网”,又名黄泥鼓,因敲打时需用黄泥浆糊鼓面而 称;“担轰嘟”,又名圆圈舞鼓,因伴奏舞蹈队形呈圆形而得名。产生于宋代,现代仍在使 用。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它是瑶族人民祭祀盘瓠(盘王)的一种歌舞。宋人沈辽《踏曲》记载 :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 ,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这首词淋漓尽致地描述了瑶族祭盘 王时,民间乐神打长鼓的实况。
长鼓是瑶族民间乐器之一,因其鼓身细长,称为长鼓,有的地区称为“花鼓”或“黄泥鼓” 。史籍称之为“锐鼓”。流传于广西金秀、龙胜、富川、荔浦、贺县,广东连南、连山,湖 南江华等瑶族地区。《桂海虞衡志》说:“锐鼓,瑶人乐,壮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长鼓是长而大的腰鼓, 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鸣响,以泥水涂面即复响。
现在瑶族长鼓一般以泡桐木制作,用羚羊皮糊鼓面。瑶族制作长鼓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 很久以前,瑶族先祖盘瓠王上山打猎时,不幸被凶猛的羚羊撞身落崖而死,子孙们悲痛欲绝 ,打死羚羊,为了追念盘王,瑶族人民便剥下羚羊皮,制成长鼓,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盘王。 长鼓舞中的“羊角舞”、“造鼓舞”就是反映瑶族先民剥羚羊皮,伐梓木树作鼓的过程。瑶 族长鼓分为“公鼓”和“母鼓”,“公鼓”长约二尺,中间细小,手可抓握,两端漏斗形, 顶部蒙以兽皮,用绳绷紧,击音清脆悦耳。“母鼓”较大,直径有一尺左右,长三尺许,声 音低沉洪亮。跳长鼓舞时,用锣、钹、铛、唢呐、铃等乐器,以《盘王歌》唱曲伴奏。瑶族 长鼓舞有三十六套,七十二层。长鼓舞一般由四男执鼓起舞,四女唱《盘王歌》助兴。舞姿 刚健,风格纯朴,鼓技高超者,还可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舞步潇洒大方 ,曲调悠扬,节奏变化复杂,动作灵活自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广西金秀、 阳朔等瑶族长鼓舞略有不同,表演时,由一个母鼓带动四个公鼓组成舞队,一人用绳子将母鼓 系挂于颈,横在腰前,两掌分别拍打两头鼓面。四人各持公鼓,举在胸前,分上、下左右四 个 方位舞动,右手掌轮流拍打两头鼓面,一队男子拍鼓起舞,一队妇女则摇彩带穿插其中,舞 至高潮时,男女放声同歌,气氛热烈。
整个舞蹈表现了开荒种树、伐木、拉锯、盖屋等动作,反映了瑶族人民过去的迁徙生活。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