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各庄杆会
大清河畔九河下稍的左各庄。自古花会众多,传说有七十二道会,除了最有名的左各庄杆会,就要属左各庄的高跷会了,左各庄的高跷好就好在全是青一色的大小伙子,生成在大清河畔的小伙们个个白嫩漂亮,画出妆来简直是男女你也分不出来。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左各庄”高跷会远近驰名,从会员规模、行头道具到表演水准均属上乘。高跷会设会头一人负责组织和会务等事宜。高跷队由头锣二锣头鼓二鼓组成站列排尾,头棒为先导,后边依次是青蛇白蛇和许仙、渔翁、樵夫、傻公子、傻妈妈(老座子)、傻儿子(小婴儿)、摇橹人等人物组成,人物与行头代表了“打渔杀家”、“白蛇传”等八出戏的内容。“左各庄”高跷会属于文高跷---不单会耍还会唱,每副腿子3尺高,表演时难度很大。每逢出会时在队伍后边总有几个肩挑礼盒的人,礼盒内装各式糕点小吃,以备耍会者中间歇息时用餐。每年村里的有钱门户都会捐款、赠款。 当时的“左各庄”高跷会因其技巧高超而广受好评,甚至还参加过大型盛典---“皇会”的表演。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