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苗族织锦技艺

http://www.cnair.com 2013-09-16 16:54:27 来源:中国航空旅游网
      苗族纺织主要是织布、织锦以及编织花边、花带等。苗族纺织的缘起必然与中国编织史有密切的关联。我们知道,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早在新时器时代就出现了纺织技术的运用,并形成了古代世界四大纺织文化圈之一,即以蚕丝纤维为主兼用葛、麻纤维的东亚纺织中心。1975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距今6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绳头和草结,所用纤维与后世常用的不同。显然是当时人们使用的野生植物纤维的编织物。《韩非子・五蠹》载尧“冬日著裘,夏日葛衣”,说明先民用葛纤维织衣的实情。1972年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织物残片,据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分析,就是用葛纤维织造的。1958年浙江兴钱山漾4 700年前的居民遗址中,出土一批织物残片,据分析,有的是用宁麻纤维织造的。在运用葛、麻纤维纺织的同时,我们的祖先也开始用野生蚕丝纤维纺织并逐渐驯化和饲养家蚕。1927年山西夏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著名的半颗蚕茧和一个纺坠,说明早在5 000多年以前,我国即有了丝纤维织造。

      有了葛、麻纤维,其运用纤维的工具与技术的发明、发展成为纺织的关键。纺织技术一般是由搓、绩等原始手工逐渐发展成纺坠纺轮的运用的。纺坠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可以说是极其漫长的。纺坠的出现,大概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进入新石时代以后,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衣着的需求,即已广泛地推广。据考古报告说,在全国13个省(市)较早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分--纺轮的踪迹。由此,可以肯定地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纺织技术的发端期。由此缘起的纺织技术滋育着当时生活在长江、黄河沿岸的各部族,也滋育了当时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先民。

      苗族妇女用于编组带(即花带、锦带)的工具有织锦机、编组机、铁环、小桶等。专门编织机是由一形似圆凳的三脚或四脚木质架,木轮上立两只木柱,木柱之间穿一横条圆木,编组带时先将丝线一端系在横条上,另一端则系在纺坠上,纺坠一般是以竹条作杆,杆的上端做成勾状,丝线络于内,杆的下端以线拴上石或纺轮。操作时转换不同的纺坠就可以获得所需的组带花纹。时她们干脆以家用小水桶作编组机,将一竹棒拴在小桶的提手然后将系好纺坠的丝线一端系在横拴的竹棒上即可以编织。作者在苗乡见到的另一种被苗族妇女们广泛运用的简易编组方法,即用麻线做成细小型综理好经线,然后将经线一端拴系在铁环上,编织时另一端则系在身体腰部,用脚力绷撑经线手提综线即可以编织,再以竹片勾经起花和紧经之用。这种方法简易,便于携带,苗女们常随身带在山野中、乡场上,一有空即可以编织。一般较宽的组带则在织锦机上编织。



      苗族纺纱车有两种。一种是手摇单锭的纺纱车,这种手摇单锭纺车过去几乎在每个苗族村寨都可以找到。这种纺车由锭子、绳轮和手柄几个主件构成。锭子一般用铁钎做成,较粗的一端套上竹根或木质做的长2至3厘米轮子,并将其穿在两木柱或索套上,另一端伸出木柱或木板外,从绳轮过采的绳弦则套在两柱之间的锭杆圆轮上,这样锭子可以自由回转。锭子伸出柱外部分另套上竹管、芦管或稻茎管,纱线绕上后就成纡子。绳轮则由若干竹片或木片作径骨,用绳将之连缀成轮,轮心穿一木轴,轴的一端装上手柄。整个绳轮一般安装固定在方木做成的凹形骨架上。这时手握手柄转动绳轮,带动锭子回转即可以纺纱了。这种纺车有边纺边加捻的作用。



      在川南、黔西北一带用于纺麻的多是足踏多锭纺纱机。作者在川南见到的足踏纺机有四锭,也有五锭,其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底架是用方木做成,形状与手摇纺车的底架基本相同,主要走到稳固纺轮的作用。在基架的右边方板上竖起一高约1米的方柱,用以安装纺轮。纺轮用铁环或木环做成外圈两个圈,用木片横置固定,同时用2至3根粗方木做成轮径骨架,轮心穿孔固定在木柱上并确保纺轮自由转动。在纺轮的上方安装锭子,锭子另一端伸出板外,朝向左面,以皮带或绳弦将纺轮与锭子连接起来。在基架的左侧竖立起一个高约20厘米的顶端为凹形的木柱即山口托架。一根竹杆或木棒一端置入纺轮径内的凸铁钉上,棒身放置在木柱凹处,作为踏杆,两脚踏在木柱两侧的踏杆上,左右用力转动纺轮,也就带动了锭子,即可以纺纱加捻了。这种纺车设计,运用杆杠原理,省力、功效高,是川黔滇方言区苗族用以纺麻的主要纺具。



      苗族络车也有简繁好几种。最简单的要算作者在川南见到的“竹笼络车”。这种络车一边是以两根竹杆穿在圆木柱上,开成十字形状,将纱线套在十字上,并将木柱插入有孔的木凳上,另一边则是一个竹编的宽口竹笼,以一根竹杆将竹笼穿心固定,然后将竹杆插在长木凳的横档间,再以短棍为手柄转动竹笼即用以络纱纡线。



      较为复杂的是手摇络车,结构与单锭纺车基本一致,只是络车的轮径是活动的,可以张合以便将纱线套取。一般是络车与纺纱车联合使用,络纱、纡线和加捻。



      过去苗族在纺纱前,先将棉在轧机上轧掉棉籽并以长弓将棉弹松。50年代的时候,在苗族村寨还能见到轧棉机,其形状与鼓风机相似,都有一个巨大的圆轮带动两轴运转方才进行工作。这种轧机一般是一个村寨有一架或几个村寨共有一架。60年代以后,苗族种植棉花渐少,大量无籽棉花涌入,这种轧棉机也无踪影了。弹棉的长弓,则至近年笔者在贵州月亮山区采集调查时仍能见到,甚至在苗族祭祖时把它们从阁楼中大批地取出送到他们认为神圣的“鼓堂”上献祖。这些弓的形状与王祯<农书)中的木棉弹弓基本一致。苗族用于棉花卷梃的工具十分简单。幼时作者家乡长辈们是以当地特产的一种无节箭竹作卷轴,以饭桌当卷台,以甑盖锅盖为搓板,将已轧软弹松的棉花铺在桌上即可卷梃,将棉花卷成棉筒。

 

      苗族织布织锦的织机品类较多,各地结构亦稍有差别,大致可分为腰机、斜织机和卧式机三种。腰机,有的文章又称踞织机,因为这种织机或织布方法主要是依靠腰劲绷直经纱才能织造的原故。作者见到的和搜集到的苗族腰机有两类。一类是没有机架和机台,一般是经过牵经、分经、穿综、穿筘后,将经纱的一端系在木柱或木桩上,有的木桩为1根,有的为3根或5根,起到分开经纱的作用。经纱另一端则拴系在布轴上,织者席地而坐,以皮带或布带、绳索将布轴两端固定于腰间,靠腰力将经纱绷直,用手提综或以脚踩蹑开口而织。这种织机因织布者姿式又称踞织机。苗族踞织机一般穿纬紧纬多用杼刀。苗族另一类腰机是有机架之腰机。贵州月亮山一带苗族织锦也用这类腰机。将理好并已穿综、穿筘的经纱卷轴固定在斜置机架上,另一端则固定在布轴上,以皮带或锦带护腰并将布轴固定在腰上,织者坐机台踩蹑或提综张开经口而织。一般多以宽厚的杼刀紧经。有时为使较宽的布幅绷撑好织,以什片做成弓状穿在布幅两边,又叫幅撑。这类织机配件还有梭子等。苗族斜织腰机也有两种结构种与上面捉到之斜织腰机基本相同,机架前高后低,经纱上机后呈45°至50°倾角,仍靠腰力拉直经纱后脚踏综杆张梭口而织,这种斜织机仍以杼刀紧纬。另一类斜织机是机架前高后低,经轴架在前立架间,以卷布轴收缩经纱,并设有木架安置竹筘,以筘打纬。织时足踏蹑提综开梭口,一手投梭,一手拉筘紧纬。手、足和谐并用,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卧机一般由卷经轴、卷布轴、提综木鸟、机床、架臂、蹑等部件组成。以方木做成四脚机床,机床两条竖梁的前端开龙口,苗语称“斯”,近身两足柱高出竖梁约20厘米,设一活动横轴即为卷布轴。



      前端龙口用以安放卷经轴,卷经轴以杉木为轴,两端各以木片做成“十”字,苗语称之为“甘”,用以卷经纱时档幅和安放分纱竹片。机架中央立架臂,杉木做的架臂呈斜三角形或F形,手臂伸向卷布轴即织者的方向,臂端设有一横轴,轴可自由转动,轴中设有四个或两个木鸟,木鸟嘴用以吊线提综,并与蹑板相连,织者踩蹑即可牵动木鸟上下运动,综片也上下运动,起到张开梭口便于投梭织造。安设竹筘的木架亦悬吊在臂端上,借助木架自重来回摆动用以打纬。一旦将理好并穿好综筘,分隔好天地经纱的卷经轴上机后,以厂形木质长柄挡在卷经轴的“角”上调控其转动,并以转动卷布轴的方式绷撑经纱,不需织者离开座位即可以自由操作,以之织平纹布,日可织出布一丈,大大地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以之织斗纹布、花椒布和织锦等则加综加蹑即可以进行织造。当然,在苗族地区,这类卧机的结构也不只如上一种,有的放卷经轴位置不同,有的是吊提综片位置和配件不同。如川南一带提综不以架臂木鸟而是以竹弓提综等等。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除去缫丝、绩麻、轧棉、弹棉、卷梃等工序,苗族纺织还形成纺纱、加捻、捣练、煮纱、络纱、浆纱、牵纱、理纱上机和织布等工序。尤以煮纱、捣练、浆纱、牵纱、理纱等工序最为重要,它关系到织出布匹的质量和花纹。因而苗族妇女们对这些工序十分重视。



      为了增加棉纱的张力,苗族妇女把纺成的棉锭放入以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做成的碱水锅内煮炼,然后用络车将之络成纱绺,再经浆纱晒干后方能络成经纱和纬纡。浆纱是一道较为繁锁的工序,苗族妇女选胶汁上好的粘米熬成米汤浆第一次纱,此后还依据所织布料品种的需要,用豆浆、牛胶水或蛋清等浆纱,经浆洗和捣炼多次以后的经纱纬纱光滑润泽,张力强不易断,为以后牵纱、理纱和织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浆纱过程中,如果觉得纱线不够白,则以南瓜叶、藤、根捣烂熬汤反复浸泡纱线,使之进一步漂白。牵纱与理纱是连续完成的。苗族妇女把经过浆洗、捣炼的纱线络成大纡用作经纱,小纡作纬纱。牵纱时将大纡经纱上在牵纱车上,牵纱车为木质手提H形框架,每一横条上一个经纱纡,然后在吊脚楼下柱与柱之间钉木楔或在宽阔的平坝上立木桩,提着牵纱车沿木桩或木楔来回牵纱。纱牵完毕即刻理纱。所谓理纱就是将牵好的经纱经过梳理成所需的幅宽穿综穿筘并分层卷在卷经轴上。这一道工序至少由三人以上方能完成,一人以条带系着卷经轴拴在腰间并用腰力将经纱绷直,两人手持木梳不断地梳理经纱和推移综筘。所以,在苗乡,往往一家牵纱数人帮忙。人们牵纱要择吉日并一鼓作气,牵、理必须在一天内完成,以求吉利。理好的经纱轴上机、挂筘、吊综即可以一人独立织布了。



      苗族纺织工具和纺织程序都十分简洁,还没有出现像织蜀锦那样的提花机。但是,苗族妇女们就是凭借这些简洁的工具纺织出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品种多样的花布和彩锦。



      苗族织品有丝织品、丝棉混纺、棉麻混纺、麻织品、棉织品等,依花纹初分有四类,即平纹布、土花布、花纹布和锦。平纹布是指经纬交织的织品,通常称为丕布,是过去苗乡使用最广泛也是各地都掌握的一种织品。这种织法用腰机、斜织机和卧式机都可以完成,是织造布匹中最基本的一种织法。土花布在苗乡主要以湖南湘西大部,贵州松桃、雷山、三都、惠水、贞丰等地最为著名。土花布织法与平纹布相同,只是在牵纱前先将纱线染色,牵纱时依据所要花色穿综和穿筘,并依据花色投梭走出纬色。其特点是先染线后织花。布依族、水族、壮族等民族的土花布也是这种织造方法。花纹布在本书指的是通过踏蹑提综等方法显花的织品,苗族织花纹布较有名的地区有黔东南的台江县、黄平县、剑河县、雷山县、丹寨县、榕江县、从江县,贵州中部的惠水县、安顺市、贞丰县,湖南湘西的花垣县、凤凰县,广西的融水县。较为著名的花纹品种有斗纹布、花椒布、鱼翅布等。一般是用四蹑四综的提综法织出,亦用四综两蹑的方法织出。特别是花椒布以正面凸起花纹,与长沙马王堆凸纹锦极为相似。苗族在织花纹布时还常采用夹纱的织法起花,即两粗经纱夹一细经纱或两粗纬纱夹一细纬纱。



      苗族织锦有通经断纬法和通经通纬法两种,前者运用较为广泛,从东部苗族的湘西到西部苗族的楚雄一带都使用。湘西一带织锦一般以细棉纱或丝纱为经,以粗棉、毛或丝纱为纬,多为通经断纬法织出的锦有菱形、几何纹,字纹、团花等,一般用作被面,称为粗锦。过去亦有以细彩丝线为经纬纱按通经通纬法织出的花手帕、头巾等,称为细锦。贵州台江县、黄平县、剑河县一带以通经断纬法织出的彩锦图案十分丰富,有龙纹、舞人纹、鹭纹、鱼纹以及几何纹等,尤以台江县施洞、革东、五河一带织锦图最为丰富,色彩绚丽,一般用作围腰和衣背。该地区以彩丝织出的方格丝锦别具特色。广西融水,贵州黎平、从江等县苗族织锦有黑白锦和彩锦两种,彩锦织法为通经断纬法,黑白锦织法为通经通纬法。彩锦用作背儿带、衣背装饰,黑白锦用作被单、床单。黎平尚重一带苗族织锦现在渐衰,但从搜集到的古锦看,其织锦技艺也十分高超,以棉纱或丝为经纱,以丝为纬起花,深赫色和金黄色相间,十分华丽高贵。榕江、三都、丹寨、从江等县交界的贵州月亮山区的苗族以腰机织出的宽幅锦,也是通经断纬法的产品,以几何纹为主,间有飞鸟龙鱼纹,也十分富丽。黔西北威宁及云南昭通、楚雄“大花苗”的织锦披肩,是以细麻纱为经,以彩色毛线为纬,以通经断纬法织出的。图案以菱形为主,显得十分粗犷。



      苗锦中最精者首推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麻江县下司和丹寨县南皋一带的“短裙苗”丝锦。这一地区苗族以细丝为经纬纱,在卧式织帆上凭借储存在每一位织者大脑中的纹样,借助竹片挑纱和脚踩蹑拉动经纱,然后投梭拉筘,织出的锦细腻有光泽,手感轻柔,色彩淡雅,图案有飞鹭、浮萍、游鱼、八角花、寿字纹、几何纹、菱纹等。该锦用丝之细,达到每平方厘米经纱60根、纬纱90根的水平,即约达到38升的水平。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