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
长阳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自古称为《南曲》(亦称丝弦)。1962年定为现名,主要流传在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资丘最盛。它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根据长阳南曲曲牌、曲体等方面的历代流传情况足以说明,它是在明清俗曲――我国整个曲唱艺术总的源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最早传入土家地区的时间,至迟在清雍乾之际,系“改土归流”前后引进而“土化”的艺术品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长阳南曲历来无专业艺 人,系民间流传,挚友相教,或子从父学,世代相袭。土家族南曲艺人是继承发展南曲艺术的主体队伍。一个曲种能在土家山寨扎根两百年,这在湖北地方曲种,乃至全国300多个曲种中,亦不多见。至今土家山寨的人们逢年过节、聚媳嫁女、生日祝寿以及劳动之余,往往相邀聚会,你弹他唱,拍板邦腔,自唱自乐,自娱娱人。素称“南曲之乡”的长阳资丘,每每夜深人静,但听得吊脚楼上三弦咚咚,曲声萦回,面对山乡夜色,令人心旷神怡。
长阳南曲是一种比较高雅的弹唱艺术,多在婚、寿等喜不场合中演唱。表演形式主要是坐唱,多为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多人自弹自唱或一人弹奏,一人边打简板边唱,根据曲目内容还可对唱。传统曲目中少道白,没有动作表演。长阳南曲优美抒情婉转动听,其音乐具有刚少柔多,长于叙事的特点,属曲牌体唱腔,整个唱腔分为“南曲”和“北调”两大腔系。在“南曲”腔系中共有31个曲牌,其中[南曲头]、[垛子]、[上下句]、[南曲尾]为南曲的当家曲牌;在“北调”腔系中,只存[寄生]1个曲牌。南曲的主奏乐曲为小三弦,两人唱时加简板打节奏。
在曲目内容上,长阳南曲既有全国流行的一些共通的题材,如取材小说及戏本《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等当中的章目,同时也有表现土家民族风情的特殊题材,如《胖大娘过江》、《螳螂讨亲》等。在曲牌音乐上尽管存在有全省乃至全国通用的曲牌小调,如《四季相思调》、《洋烟调》、《垂金扇》、《雪花飘》、《凤阳调》、《叠断桥》等,但通过长期流传演唱,在曲调进行,旋律装饰特点,演唱的润腔着色,伴奏烘托等方面,均显示出已经“南曲化”和“本地化”了。
长阳南曲传统曲目的文词多是短篇,还没有发现中篇或长篇,一般在50句左右,唱词总的看来较为文雅,运用比喻、对仗、排比、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词。如“金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胭脂山上堆银粉,黄鹤楼前挂玉条”、“闲时简板敲明月,醉后渔歌唱夕阳”等。
南曲虽非土生土长,但由于引进土家山寨定居流传、世代相袭而逐渐“土化”,它是土家族和汉族文化交融而产生的艺术结晶。
南曲是流行于五峰、长阳等地的一种地方小曲。在长阳叫“长阳南曲”,在五峰,人们还是习惯沿用民间的传统称谓,依旧叫它“南曲”。
这一古老的曲种,已有专家论证它在五峰、长阳这块地方存在200多年,依据主要是艺人口碑和实物佐证。1982年的五峰南曲艺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付家堰乡老艺人张宏鳌,就保存有一把其父张开书老先生传下来的当时已有180多年历史的小三弦。会上还发现用了100多年的简板,传了几代人的老手抄本南曲本经。这些东西的发现都是和专家们的论证吻合的。
南曲在五峰大部分地区都流行,原16个乡镇,除县城所在地、采花、牛庄、后河、湾潭以外,其余 11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渔洋关、蒿坪、长乐坪、白鹿庄、谢家坪、红渔坪、水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