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银花丝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也是成都市著名的传统特种手工艺。产品采用高纯度的白银为材料,手工精制而成,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制作银花丝工艺品时,艺人们所用的银丝最细的仅有人头发的一半粗细,而粗的也仅有几毫米,像一根根明亮柔软的银丝挂面,通过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等手工技法,制作出一件件神奇的手工产品,诸如形态自然逼真的苍松、翠竹、梅花、兰草以及活泼可爱的鸟兽虫鱼等。白银富丽堂皇的质地和严谨的构图,使得每一件银花丝产品都是一件杰作,散发出迷人的光泽和高雅美观的气质。
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熟练地掌握了金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手法。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过世界罕见的纯金面罩和雕刻着人面、鱼、鸟图案的金杖;而最新发现的成都金沙遗址,也出土了很多造型精美且构图近乎完美的黄金制品,如金蛙、金面具等,尤其是“太阳神鸟”金箔的发现,充分说明古蜀人在金器制作技艺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至汉代,成都的金银器工艺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时政府还在成都、广汉两郡设立专管金银器制作的工官,金银器生产的规模已相当宏大。如今,在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及贵州清镇等地汉墓,以及朝鲜平壤、蒙古诺音乌拉古墓中,皆能发现成都制作的金银器的身影,上面还戳印着“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等字样,说明当时成都出产的金银器已经风靡天下。宋代也是成都金银器生产的一个高峰时期,开始出现丝、片结合的技术。近年来,在多个窖藏遗址均发现精美无比的宋代成都银器,如莲花杯、菊花杯、镂空盒、瓜形壶等,高超的技艺让世人为之惊叹和折服。
明清时期,成都的银花丝技术已在民间普及,工艺中大量使用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技法,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银花丝技艺作为一门手工行业技术,其形成时间大约在清代中叶,至抗战时期则达到鼎盛。由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致使成都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达官商贵。因此,成都的金号、银楼大量涌现,尤其在华兴街、东大街、打金街、署袜街、鼓楼街一带形成了新兴的产业,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大量生产具有成都特色的银花丝产品。抗战后市场逐渐萧条冷落,成都的金银器制作陷入低迷的历史低谷。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川西分行开始招收部分金银器制作艺人,组建成立了国营成都金银饰品店,后更名成都金银制品厂和成都金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成都的商业繁华地带春熙路开业。在一批老艺人的带领下,成都的银花丝技艺又获得了新生。
银花丝技艺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平填”技术,无胎成形,反映出艺人高超而精湛的技艺。艺人们根据设计图稿,采用不同粗细的纯银丝,先制作出图形边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这种独特的技艺令人想起了刺绣及其他手工技艺,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工夫。再加上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综合技术的运用,一件精美的银花丝产品便在艺人手下诞生了。即使是立体造型的制品、大型复杂的制品、方圆不规则的产品,也一律采用无胎成形法,彰显出这一民间工艺的技术和艺术含量。
因为采用纯手工制作,所以制造一件大的产品,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方能完成。在一些作品的制作上,成都银花丝还巧妙地借鉴了北京花丝的烧兰、镶石及镀金工艺,使纯银制品在典雅中凸现出高贵。
成都银花丝技艺中还有一道关键的工序,那就是白银防变色工艺处理,这就使银花丝产品能在较长时间保持柔和的光泽,不褪色,从而为产品带来衡定的美感。总体说来,银花丝工艺品具有结构严谨、朴素大方、虚实相间、玲珑剔透、典雅高贵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手工艺制品。
成都银花丝的代表作有《龙架薰球》、《凤架薰球》、《莲顶花薰》、《锦鸡芙蓉盘》及《国宝熊猫》等。近年来,一些巨幅作品,如直径达105厘米的银丝大挂盘、高约170厘米的《玉羽迎春》挂屏、金丝烧兰《大龙舟》等,都堪称银花丝技艺史上空前的作品,并且多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奖。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产品多次荣获省部级大奖,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创新产品“银丝画”的诞生,更是使传统的银花丝技艺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银花丝技艺作为四川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是一代代艺人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是一种优秀并值得传承的艺术形式。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