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
金钱板源于明清时期,是流行于川、渝、云、贵等汉族聚居地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演出道具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最初使用由两块金属板构成的“玉子板”,后改为由四块串在一起的竹板和一块横插拦板构成的“连花板”,再后来发展为由两块竹板和一块锯齿状竹板构成的“刮子板”。其间还有形似短剑的“金剑板”、形似朝笏的“金签板”、代表天地人三才的“三才板”。为了增加金钱板的声音效果,艺人们又把铜钱或金属片嵌入竹板中,打击和演唱时,既发出竹板声又有隐隐约约的金属声,因此民间习称这种说唱形式叫“金钱板”。金钱板大师邹忠新所使用的三块竹板,就是由两块平滑的竹板和一块锯齿状竹板构成的“刮子板”。
金钱板在表演时,往往以说唱故事为主,因此它的唱词极富叙事特征,词中既有人物,又有情节,还有故事高潮,曲折生动,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在表演上,它要求艺人将打板、表演和唱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通过艺人对题材的理解和艺术加工,用或高亢激昂、或婉转低徊的说唱方式,把故事形神兼备地传达给观众,从而带给观众强烈的艺术感染。
四川金钱板在唱腔上充分汲取川剧高腔的部分曲牌和四川民歌、山歌、号子乃至昆曲、胡琴、灯戏、弹戏的优点,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因此成为四川观众最喜爱的本土民间曲艺品种之一。金钱板的流派又有“花派”、“杂派”和“清派”之分。花派讲究板式的打法,要打得热闹,打得娴熟,且打且耍,眉眼身法要灵活自如;杂派主要是讲究唱词,要求艺人对唱词的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的拘束和控制,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而清派则比较讲究咬文嚼字,要求演员吐字时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出现“啦”、“哈”、“呀”等虚字尾音。
金钱板的唱词又分为长篇唱段和短小的“书帽”两种,像著名传统唱段中的《武松》、《岳飞传》、《乾隆下江南》等就属长篇唱段,大多从历史故事和章回小说改编而来。书帽则是短小精悍的唱段,常用于演出开场或结束时,起到画龙点睛、出奇制胜的作用。著名书帽有《秀才过沟》、《疑人偷鸡》、《小菜打仗》等。 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刻苦磨练,汲取各流派之长,创造了字正腔圆、表演细腻的现代金钱板表演形式。邹忠新生于1924年,祖籍四川安岳县龙台镇,两岁丧母,四岁丧父,从小就是一个孤儿。四岁时,这位金钱板奇才流浪到成都双流县关帝庙,拜当时著名的金钱板艺人,绰号叫“土地”的孙洪云为师。后来,孙洪云又把邹忠新引荐给自己的师傅杨永昌作为徒孙,从小受到金钱板艺术的熏陶。邹忠新在学艺过程中有过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他幼年时嘴巴小、舌头大、方言重,师傅认为他根本不是学金钱板的料。但是后来,邹忠新通过口含石头练习说唱,把嘴巴和口腔的皮肤完全磨破,鲜血直流,逐渐练成了口齿清晰、字正腔圆的说唱工夫。
邹忠新还曾经在川剧戏班“贵华班”学习过川剧,师从当时著名的武丑彭洪林学习全套丑角,从襟襟丑、摺子丑、短打丑、袍带丑一直到靠架丑,无不一一研习。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看过邹忠新的金钱板表演后,认为他的表演幽默、诙谐、活泼、生动,有“猴气”,这都是少年时期学习川剧丑角打下的基础。通过60多年的演出实践,使得邹忠新的金钱板表演在全国独树一帜,深得观众喜爱。
许多看过邹忠新金钱板表演的人,都给予这种曲艺形式和邹忠新的舞台艺术以极高评价。龚圣序赞扬他:“有声有色使听者如身临其境;说今论古当引人入正义之途。”马少祺书赞:“曲到古今通雅俗,不需丝竹宜宫商。”著名诗人流沙河也谈到,他幼年时听邹忠新打金钱板唱《武松打虎》,所有的现场观众都认为邹忠新简直把武松演活了。其实这也正是邹忠新的艺术功力所在,他在金钱板艺术的打、唱、表、说诸方面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百年板声》,录制了全国著名的打板艺术家的生活和艺术经历,其中就有四川金钱板大师邹忠新。可见,他所继承和开创的全新艺术形式在全国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