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侗戏

http://www.cnair.com 2013-09-16 16:54:28 来源:中国航空旅游网
  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编制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的剧种。 

  侗戏是侗族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种。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侗寨,动作朴实,形式简单,剧曲独具一格。由于受贵州花灯、桂北彩调的影响,侗戏的唱词十分讲究音韵,其尾韵统一,腰韵严谨,主要曲调有"平板"、"哀调"。"平调"是上下句结构,多用于叙事。而"哀调"是由侗歌中的"哼歌"、"格以琴"等演变而来的,节奏自由,旋律哀怨,适于表现悲痛的感情。 

  侗戏舞台一般长、宽约为丈余,不用布景,仅挂一块底幕和两块花色门帘。台上除了几张桌、台之外,没有其他道具。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服装以侗族艳装为主,也有专门的戏装。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鼓和小钗;新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洋琴等等。 

  侗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 

  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在剧本结构与表现手法方面,侗戏有着鲜明的特点。侗戏一般分场不分幕,剧中时空转换频繁,都依靠演员上下场来体现,场次分得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 

  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如《珠朗娘美》、《刘美》等。在改编汉族故事的时候,剧名也做这样的处理。如汉族戏曲《二度梅》,侗戏便改成《陈杏元》,《白兔记》则叫《刘志远》。侗戏剧中人物很多,剧本篇幅长,每出整本戏,几天才能演完。 

  另外,侗戏的唱词在韵律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每段唱词不仅要求尾韵统一,而且严格规定要压腰韵、连环韵。侗族人平时说话很讲音韵,侗话中的音又比汉话多。音多压韵比较容易,韵多则音乐性强,加上有趣的比喻,剧本显得流畅、生动活泼。这便形成了侗戏唱词音韵结构的特点。 

  茅贡侗戏的音乐格调别致,曲乐都有浓郁的侗族民间山歌色彩。它由唱腔、乐器和打击乐三个部分组成。唱腔分为平板、哭腔、仙腔,平板为上下句结构,前有引子,上下句之间有过门,最后一句末尾有"依呀哟,呀依哟……"的台后伴唱帮腔,主要用于叙事演唱。哭腔吸收侗歌中悲哀的旋律演变而成,音调凄楚哀怨,主要用于表现生离别死的伤感情节。仙腔只在表现神灵幻景时出现。乐器的曲牌分为闹台调、转台调二类,伴奏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牛腿琴、侗笛、手风琴等。打击乐有鼓、锣、钹、铃等。乐队一般由八人组成,分坐在戏台的两边,随着演员的唱腔而进行伴奏,旋律合谐,悦耳动听。 

  侗戏的戏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词句的长短,侗语的音韵变化,影响着腔句长短和旋律的变化。侗戏的唱腔,多用侗语演唱,有的地方也用地方方言--汉语演唱. 

  侗戏的表演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其表演技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侗族歌舞;二是从劳动和生活中提炼出来表演程式;三是通过戏曲地方大戏剧种的演技演变过来的程式。 

  侗戏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之分,但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行当名称,只有丑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人物,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比较夸张。侗戏传入湖南的初期,乡村不准女孩上台演戏,所以有一段时间侗戏没有女演员。后来编演现代戏,随着剧情的需要,逐步加入了女演员。 

  从表演风格来看,侗戏的表演比较朴实。基本的舞台调度便是两人对唱时,每唱完最后一句,在音乐过门中走横"8"字交换位置,然后再接唱下一句,如此反复至一段唱词结束。这时候如果场上有两个以上的演员,便分组走横"8"字。侗戏的表演在身段、台步、手式等方面均不与其它剧种相同,具有浓厚的侗族特点。侗戏的服饰、道具,都是本民族的日常用具,有的只是在日常用品的基础上加以美化而成。 

  侗戏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语,戏师们采取生活中的有韵的语言进行加工提高,使舞台语言艺术化并与唱词的格律协调。因此侗戏中的道白与众不同,一般都带点韵。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侗戏光碟有现市场上主要光碟片侗戏有:《白玉香》、《秀银吉妹》《善郎娥Z》、《铁郎茶妹》、《糊涂盆》、《戊梁情》、《梅良玉》、《侗寨欢歌》、《毛红玉英》、《陈世美》、《秦娘Z》、《春草闯堂》、《二郎缏住贰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