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胶东大鼓

http://www.cnair.com 2013-09-16 16:54:28 来源:中国航空旅游网
  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产生已有二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初为盲人创始,大致可分为三路。北路:主要流行于胶东北部沿海一带的蓬莱、黄县、烟台、福山、牟平等地,在胶东大鼓中影响最大。东路:流行在胶东东部沿海一带的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地。南路:流行在胶东南部沿海一带的莱阳、莱西、海阳、即墨、平度、掖县及半岛中部栖霞等地。 

  一直以来,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名盲人调,俗称瞎腔。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与其它地区流行的大鼓无异,所以也叫大鼓,流行何地则冠以该地名称,如:福山大鼓、蓬莱大鼓、荣成大鼓等等。直到1949年9月,胶东文化协会根据这一曲种流行地域、语言特色及由胶东各地大鼓合成诸因素,正式定名为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广泛吸收和传承,又有从戏曲、曲艺乐曲中的引进和融合,所以具有曲目形成的多源性特征;既有本土乐曲,又有外来乐曲,长期并存,又形成了本土和外来乐曲的共存性特征;胶东大鼓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采用达意、传情、叙事等手法,构成相应的多种乐曲,又具有乐曲构成的摹拟性特征;调式和板式不象某些乐曲那么复杂、华丽,具有一种特殊的简约美和质朴美,因而构成调式和板式的简朴性特征;伴奏乐器中的日月钢板为其独有,声音清脆响亮,其形制的设置与胶东大鼓艺人崇信“天地人”三皇有关,称为天皇在上(日板),地皇在下(月板),人在当中。盲艺人在表演时自弹三弦、左右脚各踩绳槌反击固定在架子上的书鼓和钢板,从而形成了伴奏形式和伴奏乐器的独特性特征。

  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激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他们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同年,中共北海地委宣传部决定,在蓬莱磁石山区燕子夼举办“盲人训练班”,创编新词,改进大鼓曲调,以战争和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及大生产为题材,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边写边排边演,及时进行宣传。这些新鼓词通过“盲训班”的教唱,流传整个胶东,被誉为“革命大鼓”。艺人们学唱新词曲后,就持胶东各界抗日救国会的介绍信到各村宣传演出,不再算卦和演唱旧书。群众反映良好,各地纷纷仿行。

  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烟台的繁华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兴奋,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是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它再现了胶东秧歌和胶东大鼓的音韵。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