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

摊簧(杭州摊簧、绍兴摊簧)

http://www.cnair.com 2013-09-16 16:54:28 来源:中国航空旅游网
  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是由一人说唱故事的南词演变而成的多人分脚色坐唱戏曲(改编本)的曲艺品种。它兴起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杭州及嘉兴、湖州、宁波、上海等地。清・咸丰-同治时,艺人多达三百余名,结社“恒源集”。清末民初,改称“安康正始社”,艺人最多时达五十多班(每班约五人)。 

  杭州摊簧是保持曲艺形式最久的摊簧之一,在其他各种摊簧先后演变成戏曲之后,杭州摊簧仍以曲艺形式演出。直至1961年,杭州文化行政部门将杭州曲艺团杭摊队的艺人全部并入杭州杭剧团,才使该曲种消失。

杭州摊簧存有曲目一百二十余折(段),分“前摊”和“后摊”两类。“前摊”曲目多改编自《缀白裘》中的明清传奇剧本,唱词平仄格律严整,多用书面语和杭州方言的文读音演唱,脚色多模仿昆剧;“后摊”多表现市民生活故事,词句通俗,活泼风趣,用杭州方言口语说唱。

杭州摊簧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曲目、唱腔音乐,对于研究摊簧和江南曲艺的文学、音乐、形式等,都有一定的价值。但目前仅存贺美珍(女,1927年出生)、王宝善(1940年出生)、孙春红(女,1942出生)、胡梦(女,1946年出生)、万宝根(1946年出生)五位老艺人,曲种处于濒危状态。

  “绍兴摊簧”, 群众称为绍兴鹦哥戏,俗称鹦哥班;属摊簧中“后摊”的一支。流行于绍兴、嘉兴、湖州一带,也曾在上海、苏南等地演出。清末民初已有它的活动,20世纪30年代前后较为兴旺。它可由两位艺人自奏自演,也可多至六名演员表演、二人伴奏。它是以象征性的装扮和摹拟性的道具、以旦和丑两门脚色的人物(多为无姓名的下层劳动人民)表演故事的“戏弄”。如绍兴农村民谚所云:“鹦哥戏,勿是戏,也无刀枪也无旗,也无纱帽也无衣。” 

  1956年在绍兴登记的鹦哥戏艺人有十多位。1961年,绍兴县文化主管部门和曲协开办的曲艺培训班中,有鹦哥戏学员十五名。“文革”前,陆续上演了一些大中型剧目。“文革”结束后的四、五年间,又恢复演出了一批剧目。1981年后,绍兴县曲艺团撤销了所属的绍兴摊簧剧团。此后,此后绍兴就没有专业的鹦哥班了。

  鹦哥戏的传统曲目,素有“七十二本鹦哥戏”之说,全是反映下层百姓生活的小戏,多为男女私情、家庭纠纷、世态人情之类。表演戏谑滑稽,语言通俗风趣,深受市民和农民欢迎,当时有“看了鹦哥班,男人勿出畈,女人勿烧饭”之谚。

  绍兴鹦哥戏是很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草根艺术”,在反映平民、农民生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又有丰富的传统曲目。目前绍兴鹦哥戏虽在群众业余文艺活动中还偶有出现,有十来名演员能唱,但处于无组织的自生自灭状态,演出场地缺乏,几无专业演员,颇有湮灭之虞。

新闻表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支付方式 | 辽ICP备10012394号-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