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妙峰山庙会
北京的庙会起源于辽代,称“上已春游”。元、明两代庙会进一步兴起。妙峰山庙会始于明代,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开山半月余,日以万计的香客络绎于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扣首;有的竟以背鞍、滚砖、耳箭、悬灯等方式进香以示虔诚。各种民间香会边走边练,幡旗飘扬,鼓磬齐鸣,观者如潮妙峰山庙会期,京都万人空巷,其规模堪称华北之首。
妙峰山庙会在文革和抗战期间中断了数十年,一九九零年京城老香会“秘密”到妙峰山朝顶进香,酬山赛会。一九九三年政府正式批准妙峰山举办首届春香庙会,古老的妙峰山庙会文化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的妙峰山庙会除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香客朝顶,香会酬山,施粥、布茶、舍馒头等传统形式外,还增加了商品交易、民俗展示、文艺演出等新内容,形成京城独具魅力、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
东岳庙庙会
东岳庙会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庙会之一,是北京庙会中的典型代表。它雏形于元,形成于明,鼎盛于清。自元朝以来,以东岳庙为依托,逐渐形成了包含信仰、商贸、娱乐等多方面内容的民俗景观。
历史上东岳庙会会期主要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日、春节和每月朔望之日。在庙会期间,人们祭祀东岳大帝和民间吉祥神,表现祈福求吉的心理诉求。
在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日,还要举行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大庆典。
庙会期间,东岳庙内外商贩云集,百货杂陈,形成了规模极大的庙市。
北京东岳庙庙会作为历史悠久的多内涵型庙会,在北京地方民众信仰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它以东岳泰山信仰为核心,体现了东岳文化的精髓,同时它也是中国祈福文化的集中展示空间。
北京东岳庙庙会建国后因庙宇场所被占用而陷入了沉寂。上世纪末,北京东岳庙庙会恢复举办并延续至今,成为京城庙会活动的品牌之一。
“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
“福”文化成为东岳庙庙会的核心与特色,距今至少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晋祠庙会
每年旧历的七月初二,是晋祠古庙会的集会日子,太原城乡周边百里之内的百姓,大都知道盛夏时节这个传统庙会。晋祠庙会市声鼎沸,历史久远,而且绵延至今仍具相当规模,这在北方各地众多的古庙会中还是不多见的。
晋祠原是晋国开国君姬虞的祠堂,但长期以来晋祠水乡的百姓出于生存的需求,一直把圣母当作晋源水神祭祀,春夏祈雨,以祷丰年,渐成气候。大约明代,祭祀圣母形成了祀神、演剧酬神和赛会交易三位一体的模式,因而晋祠古庙会又成为祭神的日子,且成为一方民俗。在《晋祠志》中有关于“祀圣母之神”的记载:“农历七月初二,太原县城和晋祠绅耆于圣母殿举行祭典”,“高潮似乎在初四、初五两日,那些头面人物领着八人抬搁(铁棍),至圣母殿前恭请一尊圣母出行神像,百姓则备鼓乐旗伞和铁棍十数台一起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穿村入城”,“日暮时分,搁上张灯,远看犹似星河闪烁”。除此以外,晋祠庙会的另一特色是演剧和赛会:“数日之内,水镜台上锣鼓铿锵弦乐悠扬,各地民间戏班子相继登台献艺演绎人间悲欢”,“祠庙之内及附近街市,农商云集,摆摊设点,货品琳琅,人流如织”。同时还有像背棍、铁棍、龙灯、旱船等传统的民间社火活动,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百姓,聚集到这里,烧香拜佛、求神祈雨,以求丰收、安乐的年景。
依托于诸神庙宇荟萃和山水园林绮丽的风光,得益于人烟稠密、农商发达、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晋祠庙会以其自身巨大的吸附力和影响力绵延至今,在太原市民的心目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同时也随着历史递进、社会转型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其内涵和形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晋祠庙会原有的祀神仪式逐渐淡化直至隐退,重心渐渐落在了集市贸易上,成了晋祠附近百姓一年一度的城乡物资交易大会。如今的晋祠庙会正在通过“庙会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方式,在活跃地方贸易、促进招商引资方面发挥着可喜作用!
上海龙华庙会
我国汉地佛教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龙华寺足他的道场。“布袋和尚”于农历三月初三圆寂,于是世人每逢这一天就龙华寺举行庙会,以纪念汉化弥勒。相传在人间五―卜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自兜率天降生于龙华树下,传道弘法,广度众生,谓之“龙华会”。明清以来,随着上海商业的兴起和发展,龙华庙会就在前来龙华寺朝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中渐渐形成,四百余年来绵绵不绝,逐渐形成华东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民间盛会。建国后,随着宗教政策和城乡物资交流的发展,庙会年年举行,只是在十年动乱期间才被迫中断过。庙会期间,龙华古寺内佛事兴旺,香烟袅袅,佛教梵乐悠扬悦耳。龙华古镇上,各种店铺鳞次栉比,买卖兴隆,地方风味小吃特色各异。节期内,国内
外旅游者既可品尝到著名的龙华素斋,还可以参加当地举办国际旅游者一日游活动。夜间可参加龙华寺前广场载歌载舞的欢迎仪式,参观藏经楼,早晨可以学剑习武,白天去庙会逛集市,品尝风味小吃,观看文艺演出等。现在,龙华庙会已成为集自然景观、民间文艺,古代建筑,风味小吃,商业集市和宗教活动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每年参观游览者多达500余万人次。
武当山庙会
武当山庙会是武当山道教法事活动,相传农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生日,九月九是真武大帝飞升之日,每年这时候,武当山紫宵宫都要举行三天大法会。整个法团的高功法师,带领众道人清洁身心,沐浴斋戒,依科演范开坛、取水、祀灶、净坛、扬幡、请圣、朝礼、庆贺、祝寿、上表、回向、落幡、送神等等,最后普度科仪。每年的庙会前后,各地的道教名流、善男信女都不远万里前来武当山为道教的主神真武大帝祝寿。几百年来,这样的习俗都在武当山沿袭不衰,更是吸引了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各方友人的顶礼膜拜。
火宫殿庙会
由火文化引发的火庙文化而孕育的火宫美食,形成了独特的南方火文化现象,规模宏大的祭祀仪式,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香飘四溢的火宫美食,庙廓生烟、戏曲声声,处身其间恍若隔世。只要您去火宫殿细细品味一番,您就会享受到一座火庙、湖湘餐饮有机揉合那种无穷无尽的韵味。
湘剧、花鼓戏、皮影戏、罗汉舞、蚌壳舞、扇子舞、威风锣鼓汇集一堂,一个曲调,一种舞姿,仿佛在诉说一个个美妙的民间传说,引起人们思绪连篇,就好像置身于旧时火宫殿庙会之中。
极早的救火会 陈列在火神庙里的“火宫殿救火会”的救火车、火斧、火钩等消防器材,让不少“火宫殿救火会”的老救火队员激动不已,沉浸在旧时火宫殿救火队推着手摇的救火车,后面跟着近百人的担水队伍奔向火场的情景之中。但很少人知道,正是这个创建于晚清时期的“火宫殿救火会”,为长沙城的商家百姓减轻了火害之苦。
摆放在火宫殿古牌坊前古香古色的“火宫薪火宝鼎”高1.3米,宽1.4米,能腾升1.5米高的“火焰”,每天夜晚光芒四射,蔚为壮观。游客免不了伸出一双手,烤一烤这盆吉祥的“福火”,并摄影留念。一位来自上海的张姓客人介绍说,因外埠业务需要经常在大中城市跑,像这样创意提升火文化品位的薪火宝鼎是第一次看到,妙极了。
著名的风味小吃 有位自名“洞庭归客”的台胞重游火宫殿在品尝臭豆腐、姊妹米团子时,追忆往年田汉在火宫殿小吃时的情景,情不自禁欣然提笔: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青年田汉回湘日,姊妹团子当早餐。火宫殿的小吃享誉国内外,真可以这样说:小吃延续数百年,火宫烹艺有真传。
二楼宴会厅美食展台琳琅满目的野菜,让人耳目一新,什么米产子粉、苦荞粉、人参叶、紫贝叶、珍珠菜、天绿香……您可能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些来自湘西南崇山峻岭上的土、野菜,经过火宫殿厨师们精心烹制出来的米产子粑粑、白灼人参叶、椒盐菊花菜、清炒羽翼菜、蕨粑炒大蒜、泥蒿炒腊肉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绿油油的野菜,乡土原味的粑粑,冷烟纯香的腊肉,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可算是长沙一绝。
听书品茗是老长沙人一乐事,旧时的火宫殿就有几处说书、评弹的场所,一直延续至解放后。在书棚茶座里,说书人说得眉飞色舞,听书人听得入神,随着故事的展开,茶座听众的情绪此起彼伏。相隔40多年,火宫殿这一传统如今又得以恢复,独具湖湘风味的花鼓戏、湘剧、评弹、歌舞搬上了茶馆的古戏台。成为长沙城里的一大特色。忠实的食客 采访中,有幸碰到一位“老长沙”。他今年81岁,讲到火宫殿如数家珍。他家世居长沙,“文夕大火”前就常来火宫殿,以姜二婆婆的臭豆腐、胡桂英的龙脂猪血等风味小吃为最爱,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一晃过去70年,还是那种感受,火宫殿的火庙文化愈来愈浓,火宫殿的风味小吃品种更多味道更好。他深有感慨地说:每来火宫殿一次,看看尝尝的确还是一种享受。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