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祭典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史记》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汉唐以来陕西黄陵县的桥山黄帝陵成为历代祭陵之地。浙江缙云县也有许多黄帝的传说和黄帝祠宇,南北朝时已见于记载,唐宋以来官方在这里举行庙祭。
据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又据《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回答说: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从这个记载中,我们不难想见,黄帝仙逝后人们的怀念之情,从而也不难想像对黄帝祭祀之隆。
历代帝王在中部县(今黄陵县)的桥山之巅设坛筑场,虔诚地祭祀着轩辕黄帝,仪式隆重,规模盛大。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二年(26年),“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亡,皆南乡,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黄帝位在丁未之地。,,明帝、章帝等继位时,均有祭祀黄帝的盛大活动。唐太宗在位期间,特别重视对黄帝的祭祀。每岁“夏季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帝轩辕,配后土”(《旧唐书・礼仪志》)。
不过,明代以前对黄帝的祭祀并不专在今天的黄陵县。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帝王君主对黄帝的祭祀场所,确定为今天的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依据经籍所载考知黄帝陵寝确在今天黄陵县桥山之巅后,即亲撰祭文,遣中书管勾甘敢前往致祭。此次祭祀所撰祭文,是目前所能见到黄帝祭文中最早的一篇。清顺治八年(1651)特遣专官赴黄帝陵致祭。此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祭祀黄帝陵近30次。
近代以来,祭祀活动频繁。本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纷纷聚集于黄帝陵前致祭。如今的黄帝陵,每年接待着数十万前来谒陵祭祖的炎黄子孙。199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谒拜黄帝陵时,对整修黄帝陵作了重要指示,要重新整修黄帝陵,给新时期的祭礼活动赋予了深刻的、划时代的文化意义。
我国南方黄帝传说的流传,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中南部腹地的缙云仙都一带。仙都,古称缙云山,元《仙都志》引东晋谢灵运《名山记》云:“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高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远而望之,低于步虚,近而视之,步虚居其下……中岩上有峰,高数十丈,或如莲花,或如羊角。古老云:‘黄帝炼丹于此’。”在此之前,东汉《吴越春秋》有:大禹斋于“黄帝岩岳”,得治水之策的记载。梁《鼎录》:“金华山(缙云山为其中一部分),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大如石瓮,象龙腾云,百神螭兽满其中,曰‘真金作鼎,百神率服,。”晋崔豹《古今注》:“孙兴公(绰)问曰:‘世称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仙,乘龙上天,群臣拔龙须,须坠而生草,曰龙须。有之乎?’答曰:‘无也,有龙须草’,一日缙云草。”
江南对黄帝的祭祀,首先在民间进行。缙云县一带的民居,都为黄帝合宫式四合院,简陋的三间,稍好的五间、九间,最多可达28间,中间有方形天井,叫明堂,俗称道坛;门外一般有天灯等设施。这种民间住屋,晋谢灵运有“合宫非缙云之馆,,之句。因此是上古“黄帝合宫”的文化遗存,俗称“道坛”。
缙云县境内的鼎湖峰,是仙都第一标志,自古以来有石笋、孤石、方石、独峰、鼎湖山、玉柱峰、仙都石和黄帝岩岳等美名,它状如春笋,直刺云天,拔地170.8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柱石,素有“天下第一峰”之誉。峰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中有天然小湖,大旱不竭,称鼎湖。白居易有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鼎湖峰下,古有缙云堂一处,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一咸康年间(326--342)。唐天宝七年(748)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后,为江南官员百姓祭祀黄帝的需要,改建定名“黄
帝祠宇”。由当时著名小篆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篆额,大书法家颜真卿题记。与此同时,唐代天宝、大历年间,路、州地方官员张鹭、李季贞、韦翊三人的《仙都山铭》内容告诉我们,江南一带正式祭祀黄帝从盛唐开始,因此已有1250多年。北宋朝廷崇道,祭祀黄帝往往以道教形式进行,宋范镇《东斋纪事》:“道家有金龙、玉简。学士院撰文,具一岁中斋醮,投于名山洞府。”周昭礼《清波杂志》:“天下名山洞府,朝廷每岁投龙简。天圣中,下道录院,定岁投龙简二十处。”故苏轼有“中使河年到,金龙自古投”之句。元《仙都志》载:宋天禧四年(1020),朝廷派中使到仙都祭黄帝,投金龙、玉简于金龙洞中。此金龙,为雌雄式两条。1996年6月在仙都金龙洞中出土,龙长17.25厘米,四足,属鎏金铜龙,属国家二级文物。后地方官员将李阳冰《黄帝祠宇》碑,辇置移县邑孔庙中,庆历四年(1044)县尉毛维瞻于碑阴刻《处州缙云县新修文宣王庙记》,把祭黄帝和祭孔结合起来。英宗治平二年 (1065),朝旨正式将祠宇改为玉虚宫。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军战火将玉虚宫摧毁,南宋绍兴五年(1135)八月,高宗派大员杨景到仙都求雨祭黄。景定二年(1261),玉虚宫基本修复;咸淳三年(1267)两浙转运使缙云人潜说友拨款扩建,有殿、堂、祠、宫、轩、廊、亭、门共99间,占地30多亩,达到鼎盛。到了明代,朝廷加强对宗教控制,玉虚宫逐步毁圮。清初,仅有孤亭1座。1994年1月,仙都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后,按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仙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后报请国家
建设部批准,缙云县人民政府重建具有永久纪念性质的“黄帝祠宇”,恢复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北陵南祠”格局。1998年,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中心按盛唐风格设计,东阳横店古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黄帝祠宇”正式建成,使缙云仙都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奠基与发展,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同时,他在率领先民从野蛮走向文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才能,也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帝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她具有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