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原华城
中文名: 水原华城
英文名: Hwaseong Fortress
入选时间:1997
遗产编号:817
华城位于京畿道水原市,是朝鲜朝后期的代表性城郭。华城西顺八达山、东沿平坦的丘陵而修建,有苍龙门、华西门、八达门、长安门等四门,备有暗门、水门、敌台、空心墩、封墩、炮楼、将台、角楼、炮舍等防守设施。
1789年,朝鲜王朝第22代王正祖把其父思悼世子的遗骸从杨州拜峰山移葬到被称为朝鲜最好的风水宝地的水原华山,并把华山附近的邑城迁移到水原八达山下现今位置,修建了水原华城。正祖修筑水原华城的根本原因不仅出于他的孝心,而且水原和其周围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同时又可以避开首都的派系斗争和那些思想保守的大臣,进行他的政治改革,以实现他强有力的王道政治的远大抱负。
水原华城由奎章阁文臣丁若镛以参考东西方的技术书籍编著的《城华筹略(1793年)》为指南,在曾任宰相的领中枢府事蔡济恭的总策划和赵心泰的指挥下,于1794年1月开工,到1796年9月竣工。丁若镛以实学思想为指导,从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问,它以传统的筑城经验为基础,借鉴中国的筑城技术,根据当时武器发展的情况而修筑,比如悬眼和漏槽的构思,砖石混用的大胆的施工法,使用科学器械规范工程所需的所有材料,用特别设计的举重机搬运和砌筑沉重的石材,修造防守设施时考虑到使用攻击火器等,因此堪称东方城廓修筑技术的结晶和稀世之作,具有巨大的建筑史意义。
水原华城是在中国、日本等地也找不到的平面山城形式,同时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和商业功能,结构实用,设施科学合理,被认为是韩国城墙中最科学的城墙。特别是修建城墙时同时使用了石材和砖块,其结构既能防御敌人的弓箭和长矛,也能向敌人射击,可谓十分优秀。过去朝鲜时期的城郭,一般分为平时居住的邑城和战时躲避的山城两种,华城不筑山城只建邑城,但加强了防守设施。华城建有各种各样的防御设施,如指挥所、哨楼、城垛、秘密通道和射箭台,所有的设施沿防御城墙而建。东西南北四个方面都有城门,北门称长安门,南门称八达门,东门称苍龙门,西门称华西门。水原城内还有小溪流经,小溪与城墙相遇处则设置了水门,共有7 个拱形水门可供小溪流过,其上修建了名叫华虹门的楼阁。整个工事浩大,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该城城墙全长5,744米,面积达130公顷,东面地形为平地,西面邻接八达山,是一个平面山城的形式,城内设有四座门楼、两个水门、三个空心墩、两个将台、两个弩台、五座铺楼、五座炮楼、四座角楼、五个暗门、一个烽墩、四座敌台、九座外城墙、两条阴沟等,共有48个设施组成了城廓。同时还修建了附属设施华城行宫、中铺舍、内铺舍、社稷坛等很多建筑。
水原华城修建以后,经历了日本占领和韩国战争时期,一部分城廓被遭到破坏,后来重新恢复成,不仅几乎保留了建设此城时的原样,而且流过北水门(华虹门)的水原川至今还在流淌,同时分别连接八达门和长安门,华城行宫和苍龙门的道路网至今也还在保持着组成城市内部街道网的主要构架等等,至今还原封不动地保持着200年前城市的主要骨架。由于建城的动机不在于军事目的,而在于政治经济和对父母的孝心,城廓本身蕴涵着所谓“孝”的东方哲学思想,因此该城除了具有文化价值之外,还具有精神和哲学价值。在城内很好地保留了与此相关的文物。
西将台是双层楼阁建筑,位于华城最高的八达山顶峰的华城总指挥部。站在西将台上,水原市一览无余,40km以内的所有动静尽收眼底,为进行总指挥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今这里只剩下了楼阁。空心墩是战时使用的观察哨,其城墙下面有洞孔,可以观察外面的动静,每层均设有可进行射击的洞孔。华城原本有三个空心墩,如今只剩下两个,即西北空心墩和东北空心墩。访华随柳亭建于华虹门东侧,造型精巧、漂亮,将韩国的建筑之美和亭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当朝鲜王朝的皇帝正祖于18世纪迁都水原后,他依照当时颇具影响的军用建筑条例在四周修建了防御工程,同时带动了东西部在建筑领域的发展。这座巨大的墙,延伸了将近6公里,装有四个门并配有堡垒,炮台和其它特色建筑,延续至今。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