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克卢恩/朗格尔―圣埃利亚斯国家公园和冰川湾国家公园位于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交接处,由冰川和高峰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迷人景致,这里是大灰熊和北美驯鹿的乐园。
这项跨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坐落在辽阔的北极地区,素有“极地奇观”的美称。
圣埃利亚斯(有资料译为:圣伊莱亚斯或圣伊利亚斯)山脉绵延起伏、层峦叠嶂,山色秀美无比,也正是由于这些挺拔险峻的高峰,挡住了来自太平洋的潮湿气流,使得该地区降雪量极高,才形成冰川纵横、白雪盖顶的自然奇观。
克卢恩国家公园保护区和塔琴希尼―阿尔塞克国家公园在加拿大境内,是一处辽阔、生态环境未遭到破坏的地域,区内仍保持着其原始风貌,总占地面积97000平方公里;朗格尔―圣埃利亚斯国家公园和冰川湾国家公园都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文字为:克卢恩/朗格尔―圣埃利亚斯国家公园和冰川湾国家公园位于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交接处)。
克卢思国家公园是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土著历史文化保护区。圣埃利亚斯山脉横跨自然保护区。整个山脉有极地冰盖以外的世界最大的冰原和世界上移动最快的冰川。南端冰川划入冰川湾国家公园。这里有很多高大山峰,包括加拿大境内的最高峰――海拔5959米的落根山(另一资料:海拔5951米)。湿润的太平洋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和降雪,形成了广阔的冰雪地带和冰川。36条主要河流流经此地,改变着这里的地形,冲刷着该地区的淤泥和石块。
朗格尔―圣埃利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过去曾受到忽略,也被低估了它山区荒野的价值。该公园设于1980年,是全美最大的公园――占地5万平方公里,是黄石公园的近6倍――但却也是最不为人知的公园。
不过,就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圣伊利亚斯却被“发现”了。在1981年到1992年间都担任公园职员的基特・穆伦猜想,这座位于加拿大边界的公园,就游客这方面来说,将成为下一个迪纳利。抵达这里的方式是如此之多,可能是阿拉斯加国家公园中最多的一座,共有两条道路与小型机场可进人公园。北边的入园道路是2公里长的纳贝斯纳路(Nabesna Road,只有前48公里适合二轮传动的车子),它是矿区小镇纳贝斯纳连接阿拉斯加的交通系统。但进入朗格尔―圣埃利亚斯的主要干道仍首推麦卡锡路(McCarthy Road),这是一条未经铺砌的97公里道路,它从公园边界的奇提纳(Chitina)通往公路社区麦卡锡(McCarthy)。要进入麦卡锡,游客必须离开自己的交通工具,由手拉的台车渡过肯尼卡特河(Kennicott River)。
近年来涌进麦卡锡路的人数持续增长,从1988年的5000人到1998年的25000多人。沿着麦卡锡路行驶的游客,只有非常小的比例会真的亲身前往公园令人敬畏的偏僻地带。大部分游客留在麦卡锡便已心满意足。
这里近数十年来都是阿拉斯加隐士的庇护所,现在则变成了观光城镇。游客也会健行到附近的肯尼卡特(Kennicott)与露特(Root)冰河:不然就是走7公里的路程,前往具有历史意义但目前已废弃的肯尼卡特铜矿营。
但这座公园的真正宝藏不在这些路旁的名胜,而是在一个荒凉壮丽的高山世界,响导鲍伯・雅各斯(Bob Jacobs)称之为“北美的山地”。这个地区有4条主要山脉,而北美10大高峰便有6座在此,其中包括5500米高的圣伊利亚斯山(Mount St Elias);还有北美最大的近极冰原巴格间冰原(Bagley),这里孕育了一个巨大的冰河体系,当中的马拉斯皮纳(Malaspina)水库河甚至比罗德岛(Rhode lsand)大,岩壁在冰河凿刻的奇提斯通(Chitistone)与尼兹纳(Nizina)等峡谷上方,矗立数千米。海岸低洼冰河与高峰划出崎岖而遥远的海岸线。公园的高山地带与加拿大克鲁安内国家公园(Kluane National Park)接壤。
但在人们对朗格尔―圣埃利亚斯新发现的兴趣中,却有一件讽刺的事:现在探险家在此地的“发现”,大多是当地居民数世纪前便已知晓的地点。原始崎岖的山羊步(Coat Trail)是公园最知名的陆地路线之一,自古以来是阿萨帕斯卡人的打猎与交易路线,大部分的朗格尔―圣埃利亚斯自然奇观,是无法经由道路系统接近的。出租飞机提供了公园的交通服务,还有向导装备提供了河筏、攀爬、登山的机会。近来逐渐受欢迎的是“飞机观光”,它前往麦卡锡以外的地点,或是邻近朗格尔―圣埃利亚斯的社区。
冰川湾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内拥有一系列冰川。1925年此处立为国家纪念公园,目的在于保护冰川环境和当地植被,以用于大众娱乐、科学探索和历史研究。1980年冰川湾成为国家公园和保护区。1986年此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保护区。
冰川湾国家公园(1312424公顷)和禁猎区(23068)共覆盖面积1335492公顷,包括252000公顷的咸水区和1415公里长的海岸线。这里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完整的生态系,典型的冰川作用形成了迷人的景色。延绵的高山、环抱着避风港的海滩、峡湾、潮汐冰川都是这一地区的特色景观。冰河湾是长达105公里的大峡湾,在最近的地质年代经历了4次大变化。两个世纪以前,该湾曾经是大西洋冰川,在200年的时间里,它以前所未有的冰河融化速度消失了近95公里。冰川的消融产生了20多个分离的小冰山,其中多数是潮汐冰山,冰河湾的16个潮汐冰山占世界已发现的30个潮汐冰山的一半以上。
每个夏日,冰川湾内都回荡着冰块断裂崩落的声音,有的冰块大如房舍。高大的冰墙与海湾中刺骨的海水相遇,冰块便不断的崩落水中。海湾的出口通往与阿拉斯加湾相通的艾西海峡。陆地慢慢褪落其冰盖,露出岩石。动植物又夺回约四千年前开始的“小冰河时代”所丧失的领土。
1794年,英国航海家温哥华乘“发现”号来到艾西海峡时,还没有冰川湾。他所看到的只是一条巨大的冰川的尽头――一堵16公里长、一百米高的冰墙。但是85年后美国博物学家缪尔来到此地,他发现的是个广阔的海湾。冰川已向陆地缩回了77公里。现在,在冰川湾国家公园里,冰蚀的峡湾沿着两岸茂密的森林,伸入内陆一百公里,尽头是裸露的岩石,或是从美-加边境山脉流下的16条冰川中的某一条。高高的山峰远远耸立在地平线上,俯瞰这片哺育冰川的冰雪大地,其中最高峰是海拔4670米的费尔韦瑟峰。
1879年,缪尔曾经攀登过高耸入云的费尔韦瑟峰。他描写过翼状的云层环绕群峰,阳光透过云层边缘,洒落在峡湾碧水和广阔的冰原上的景象;还描述这里黎明的景色:“非凡美丽山峰上似有红色火焰在燃烧”,陶醉其中的缪尔写道“那五彩斑斓的万道霞光渐渐消褪了,变成了淡淡的黄色与浅白。” 缪尔描绘的美景至今仍然可以看到。
夏季,融化的雪水在冰川底部咆哮,冲蚀出洞穴和沟渠,最终,不断融化的冰川薄得无法支撑时,便轰的一声塌下来。在最近的几个世纪里,冬季的降雪量不及夏季的冰雪消融量,于是冰川以每年四百米的速度后退。缪尔冰川在七年中后退了八公里。落日的余晖更给予冰川湾圣洁之美(见附图“荒原日落”)。
冰川后退使科学家得以研究生物重返的过程。最初,刚刚露出的岩石上只生长着一层藻类植物,接着让位于苔藓和地衣,然后那纤细的阴地植物长满冰川留下的碎石堆,那里还留有冰河时代前森林生长的痕迹。
土壤层逐渐形成,阴地植物根部的固氮细菌使土壤肥沃。一簇簇矮桤木和柳树出现了,接着出现更高大的黑三角杨,最后让位给铁杉林和云杉林,它们现已遍布海岸。出现植被后,吃植物的动物随之出现,继而出现猛禽和猛兽如狼等。
夏季,从冰川鼻崩下的巨大冰山为海狗提供栖息地。夏季还有十四米长的座头鲸到来,它们在夏威夷过冬,便来此翻腾嬉戏。
缪尔目睹了无数冰山的诞生,为之神往的他写道:“它们几个世纪来一直在冰川中蠕蠕而行,如今终于得以摆脱,在水中沉浮翻转,成为蓝色水晶岛逍遥漂流。”
这里沿海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潮湿,冬季气候温和湿润。内陆则属于高海拔地区,气候终年严寒。
延绵的高山、环抱着避风港的海滩、峡湾、潮汐冰川都是这一地区的特色景观。沿海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潮湿,冬季气候温和湿润。内陆则是高海拔地区,气候终年严寒。整个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1800毫米,海边地带为2870毫米,内陆为390毫米。丰富多变的自然环境也给众多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场所,区内植被丰富,从岩石嶙峋、白雪皑皑高山地带到长满苍翠繁茂温带雨林的沿海地带逐次变化,植物主要为高山松树。植被从沿海地带一直延伸到山谷森林。
区内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棕熊、黑熊、山地羊(石山羊)、鲸(包括座头鲸)、海豹和鹰(雕)等。一些稀有动物如多尔羊、大灰熊(见附图)等可在这里看见它们的踪迹。阿拉斯加常被称作北美大灰熊的最后堡垒,这是因为这里是Ursus arctos horribilis(大灰熊的学名)最后也是最好的生存地。美国本土48州原有数万头大灰熊,现在却不足千只,阿拉斯加的大灰熊数量,估计有31000头。大灰熊是一种强而有力的肉食动物,可以猎杀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使我们敬畏。受它们会做出一切保护自己的行动。这意味着逃离或是攻击。但事实上,熊攻击人的事件并不常见。
这里最早出现的居住痕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到了18、19世纪,在阿尔塞克河的边缘地带出现了比稳定的居民群。有许多证据显示这条河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除了当地居民,也发现了欧洲人到过这里的痕迹,他们挖矿、做皮毛交易、伐木、捕鱼,进行探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