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之北,武烈河西岸。市区坐落在狭窄的河谷盆地上,海拔310~340米,四面群山环抱,市区北边有避暑山庄,外围有“外八庙”,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塞外山城。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又称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山庄风景优美,有山有泉,气候凉爽,为夏季避暑胜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康熙四十六年初具规模,称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在山庄午门上题额“避暑山庄”。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竣工。全园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绕以虎皮石墙,长达10公里,四周有大小门10个。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在山庄南部,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苑景区又分湖区、平原和山峦三个景区。园内有楼、台、殿、阁、亭、寺、观、庵等120余处,但均没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而是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山水自然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在避暑山庄外围的山峦之间,耸立着许多金碧辉煌的庙宇,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利用宗教作为手段,在避暑山庄外围,先后兴建了12座寺庙。因其中8座庙隶属于清廷直属的理藩院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现在“外八庙”除包括溥仁寺、普宁寺、普乐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安远庙、殊像寺等7处(另溥善寺已不存)外,尚有广缘寺、罗汉堂等。外八庙多为喇嘛庙。喇嘛教源于西藏佛教的一支,因蒙藏各族十分崇信,也得到清朝政府的尊重,乾隆帝颁布喇嘛教为国教,以此密切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同中央的联系。清政府建立外八庙的目的也在于此。
普宁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木雕大佛,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阁等。大乘阁高36.75米,外观六层重檐。阁内置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贴金立像,高22.23米。阁四周有塔台等藏式建筑。
普乐寺位于避暑山庄东北,俗称圆亭子。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宗印殿;后半部为坛城。在高大的石坛城上,建圆形旭光阁,重檐伞式攒尖黄琉璃瓦顶,阁中置一立体曼陀罗,内供铜欢喜佛。阁顶有圆形斗八藻井,内有二龙戏珠,制作精美,金碧辉煌。北阁与北京天坛祈年殿形制类似。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正北。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译,故又称小布达拉宫。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历经4年完工,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制,庙的建筑布局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大红台、万法归一殿等。大红台为主体建筑,台高42.5米,宽59.7米。万法师一殿在大红台中部,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此庙是外八庙最大的一处,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因班禅六世曾居此并讲经故又称行宫。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仿西藏扎什伦布寺形式。实际专为西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承德朝觐,祝乾隆七十寿辰而建。庙的布局分前、中、后三部分。前有山门、五孔桥、碑亭、石狮、白台等。中部有琉璃牌楼、大红台、妙高庄严殿、吉祥法喜殿、红台。后部在山坡上,有金贺堂、万法宗源殿。妙高庄严殿为班禅居住、讲经之地。
殊像寺位于避暑山庄北面,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汉族建筑形式。现存建筑有山门,单檐歇山灰瓦顶。山门前有石狮一对,山门内东西侧为钟鼓楼,再北是会乘殿,为该寺主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
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