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梵蒂冈城
英文名称:Vatican City
入选时间:1984
遗产编号:286
梵蒂冈城是罗马城中的50公顷孤立的地区,靠近蒂伯河南岸,贾尼库隆山的北部,并延伸过梵蒂冈山的一部分。它是在使徒圣彼得的墓址上建立的。梵蒂冈城大约建立于公元325年,康斯坦丁大帝在包括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遗址的上建立了第一座天主教大教堂。梵蒂冈历史上起宗教与管理功能,现为主权国家。
在格雷戈里大帝的统治下,教皇是意大利最重要的财产所有者。在1309至1417年间,意大利战争和罗马的混乱使教皇被流放到亚威农。尽管遭到1378-1417年大分裂的削弱,罗马教皇制度在文艺复兴期间还是经历了政治复苏。
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教皇国家的衰落,此后经历了一段困难的恢复时期。罗马于1870 年被并入到意大利王国。1929年 梵蒂冈与意大利签定的拉特兰条约解决了自1870年以来双方所争执的相互承认主权的问题。
在梵蒂冈城大部分领土被城墙所环绕的同时,大教堂的四周还是对外开放(尽管穿过开放区的城市界限是沿着地面的)。整体的空间组织包括建筑物、广场和花园的长角度透视以及规则布局。
该小小的城市中,到处都是宗教和城市纪念物,包括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杰作。其中带有历史象征的两座,尤为突出。自教皇从亚威农回来之后,作为教皇居住地的 梵蒂冈宫殿由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按照其防御特征进行了完善。教皇朱利斯二世发起在康斯坦丁所建的大教堂地址上建造了圣彼得大教堂。
作为发展了数个世纪的连续的艺术创造, 梵蒂冈结合了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创造(佛拉昂哥里科,拉斐尔及其学生,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它是具有立体空间感的独特杰作。 梵蒂冈通过其建筑、绘画、雕塑以及博物馆的古品对16世纪以来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梵蒂冈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理想和典范的辉煌创造"" 梵蒂冈与基督教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和根本的联系。一千多年以来,人类在这具有特权的地区积累了共同的纪念和公认天才的财富。
圣彼得广场周围是椭圆形大回廊,共有三百七十根以上的大小石柱林立,中央的方尖碑是由卡里格拉帝从赫里奥波利斯带回来,高26公尺,两旁有巴洛克式喷泉,有全球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之誉。对面是全球最大的圣彼得大教堂,右方是梵谛冈宫。 圣彼得广场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是罗马最著名的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设计于1667年并花去11年时间建成的。广场呈椭圆形,长340米,宽240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铺砌而成,两侧由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造型和谐,气势恢宏。柱廊共有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走廊。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据说此碑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高25.5米,重320吨)。据说圣人圣彼得在这里被倒挂在十字架上。广场上左右两边的喷泉是在不同时期建造的。右边的是玛德尔诺1615年所建的,左侧的是贝尔尼尼在1677年建成的。它是广场上最后完成的建筑。在两个喷泉和方尖碑之间的两边地上,分别嵌入一块圆形大理石。站在这块大理石上观望广场四周的长廊,就会感到长廊内只有一排圆柱。然而实际上是有四排圆柱。这是贝尔尼尼匠心设计的透视效果。
圣伯多禄大殿,又译为圣伯多禄教堂、圣彼得教堂或圣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冈的主要大殿。最初期的圣伯多禄大殿由君士坦丁大帝资助,在圣彼得的墓地上建立,于326年至333年始建,历时三十年建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大帝在此跪着做礼拜时,突然被教皇良三世加冕,并被其称为“罗马人的皇帝”。教皇犹利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并于1506年4月18日动工,1626年宣布落成。即今日所见之圣彼得大教堂。现存的大教堂大部分建于1506年至1626年,是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最神圣的地方之一。它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六万人。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顶高约138米,前面有两重用柱廊围绕的巴洛克式广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勃拉芒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小莎迦洛等都曾参与设计。广场的设计人是贝尼尼。堂内保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的壁画与雕刻。在教堂右侧的第一个小堂那里保存着整个教堂里最优美典雅的雕塑“圣殇”。米开朗基罗在雕刻个作品时只有24岁,这尊雕塑将圣母与圣子两个人物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圣母眼帘低垂面部表现出无限悲伤地看着怀中的耶稣与那种顺从上帝意愿的表情。圣母的容貌年经和蔼,充分表现出母爱的温柔。而她身上的衣衫显出皱褶。如此逼真传神的形象谁会想到是用僵硬的大理石勾勒出来的。在中殿的尽头,贝尔尼尼的两件作品相当引人注目:一是青铜“圣彼得宝座”。彼得宝座由教会初期四位圣人的雕像支托:前面两个雕像是圣安博罗焦和圣阿戈斯蒂诺。他们代表希腊教会;后面两个是圣阿纳斯达丝奥和圣约翰克里斯托莫。他们代表拉丁教会。艺术大师的这个作品充分表现了教会的统一和它那至高无上的权威。青铜宝座上有一张点缀着象牙饰物的木椅。相传是圣彼得曾用过的那张椅子。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这张椅子是查理二世赠送给教皇约翰七世的。通过教堂左侧的交叉通道,来到大殿的对面,可以看到贝尔尼尼设计的教皇阿勒桑德七世纪念碑,它是这位不倦的天才艺术家在近八十高龄时创作的最后一件不朽的作品。在教堂最里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座造型华丽的圣体伞,建于1624年,这也是教宗的祭坛所在,就建于圣彼得墓穴的上方。四根高达20公尺的螺旋形柱子,顶着一个精工雕琢的顶蓬,大师贝尔尼尼运用巴洛克式极其夸张和暑华的设计,将此圣体伞雕琢出无比耀眼的光芒,可说是整座教堂的舞台所在。
西斯廷教堂又称“西斯廷礼拜堂”,近邻圣彼得大教堂,以米开朗基罗所绘《创世纪》穹顶画及壁画《最后的审判》而闻名。也是教皇的选出仪式的举行处。由教皇西斯都四世(Sixtus IV)发起创建,教堂名“西斯廷”即来源于教皇之名“西斯都”。教堂始建于1445年。1481年完工后,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以耶稣基督为题目创作了一批壁画。1483年,在此举行过西克斯图斯四世的圣体告别。起初穹顶绘有天空的图案。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依照列王纪第6章所描述的索罗门王神殿比例(60:20:30)所建。穹顶画为西克斯图斯四世之侄儒略二世于1506年,命米开朗基罗绘制。对于喜欢自称为雕刻家的米开朗基罗来说,虽非本愿,但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此画,从教堂内脚手架设置,到设计创作,均为单独一人创作。1512年完成。穹顶中心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在米开朗基罗创作途中曾前来观摩的拉斐尔深受此画影响,他当时正在创作壁画《雅典学派》。西斯廷教堂祭坛画为20年后克莱孟七世聘请米开朗基罗设计创作祭坛背面的壁画。克莱门斯死后,由其继承者保禄三世接续。创作时间为1535年至1541年。以《马太福音》中描述的“最后的审判”为题材的作品。大体上分为四个阶层,从最上层开始,分别描绘有,天使群像,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狱的人群,地狱。米开朗基罗“地狱”部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但丁叙事诗《神曲》之地狱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给观者带来了震撼的效果,同时因为描绘了众多裸体人像,被当时很多人抵触,保禄三世死后,裸体的阴部被加绘上了遮羞布等。
梵蒂冈博物馆位于圣彼得教堂的北面,占地约5.5万平方米,建于公元5世纪末,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它原是教皇皇宫――圣达玛卓宫的一部分,从尼古拉斯五世开始扩建,历经几代教皇,形成目前这样一处庞大的建筑群。现在,除了少部分仍为教皇的办公机关和日常起居所用外,其余都辟为博物馆。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旅行、艺术爱好者排着一眼望不到头尾的长长的队伍等待进入梵蒂冈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保存有大量从远古到文艺复兴时期,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1万余件艺术珍品。从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开始,罗马教廷借助遍布世界的天主教堂,搜罗世界各地的稀世珍宝。馆内分西斯廷礼拜堂、拉斐尔画室、八角形庭院、动物雕塑馆、缪斯厅、圆形大厅、马车厅、烛台陈列廊、壁毯陈列廊厅、地图陈列廊、博尔戈大火厅、梵蒂冈图书馆和画廊等12个陈列馆、5条艺术长廊和若干个美术馆。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梵蒂冈城是基督教国家最神圣的地区之一,是伟大的历史见证,也是基督教神圣精神进程的见证。在这个小小的国境内它是唯一一处聚集了大量艺术和建筑杰作的宝地。在城的中心位置坐落着圣彼德巴西里佳风格的教堂,教堂装饰着双柱廊,正面环绕着与宫殿和花园毗邻的广场。这座巴西里佳风格的教堂矗立在圣徒彼德的陵墓上,是天才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和马德尔纳的共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