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3
地区:亚 太
国别:印度
类别:口头传统,礼仪与节庆活动
吠陀经包含数量众多的梵语诗歌、哲学对话、神话以及宗教咒语,是由3500 年前雅利安人在印度创作和发展的。吠陀经被印度人奉为他们知识的至高无上的源泉和神圣宗教的基础,是至今尚存的最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吠陀一词来自梵语,意思是“知识”。吠陀遗产以吠陀经的形式汇编了大量的经文和经文注释,尽管经文通常都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但是人们还是称之为经“书”。吠陀经一共有四套,其中的《利格经》(Rig Veda)是一套圣歌选;《萨马经》(Sama Veda)是将《利格经》及其它的诗歌配乐而成;《雅哲经》 (Yajur Veda)收集了大量僧人的祈祷词和祭祀时使用的程序;《阿萨那经》(Atharna Veda)包括咒语和符咒。吠陀经向人们展示了印度教的历史全貌,同时也使人们 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观念的早期发展,零的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吠陀经来源于古典梵语,语言优美。吠陀经在传统的宗教仪式和典礼当中诵读,而且也是吠陀族人每天必须诵读的功课。尽管经文在1500年以前就有了以文献流传的文字,但是时至今日它的主要流传方式仍是口头的。
吠陀梵语传统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它丰富的口头文学的内容,而且还在于婆罗门教的僧侣几千年来保存吠陀经文本完整所使用的独到和智慧的方法。吠陀经的背诵技巧非常复杂,每个字母都有一个特别的发音,这些古老的技术包括声调和语音要非常精确地结合在一起,以保证每个字吐字发音的准确无误,因而传承者从儿时开始就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