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阿雷基帕城历史中心由火山岩石建成,它代表了欧洲与本土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这些技术和风格体现在殖民宗主、克里奥尔人和印度人的作品中。城市灵动的城墙、拱门、拱形屋顶、院子、开阔的空间,以及建筑正面复杂的巴洛克式装饰,这些都表明了欧洲与本土风格的双重影响。
阿雷基帕城历史中心(英文:Historical Centre of the City of Arequipa),位于阿雷基帕省的首府,人口约80万,仅次于首都利马,以人口计是秘鲁第二大城市。该城位处海拔2,380米,周边火山密集,共计有80座,其中最著名的是艾·密斯提(El Misti),它曾在1438年和1471年期间强烈爆发,在1870年小型爆发。该城保存了很多状况良好的西班牙殖民美洲时期的建筑物,大部分由白色的火山岩石建成,故该城有La Ciudad Blanca(白城)的称号。考古发现阿雷基帕位处的肥沃山谷早于公元前5000 – 6000年已有人聚居。在15世纪,该区由艾美拉印第安人控制,其后被印加人占领,成为供给印加帝国农产品的重要基地。现代的阿雷基帕城建立于1540年8月15日,由西班牙殖民者法兰西斯克·皮泽洛的特使Garci Manuel de Carbajal负责。一年后,西班牙的查理五世授予城市资格及纹章(沿用至今)。西班牙殖民时期,在秘鲁总督辖区中该地的西班牙人聚居比例最高,众多的遗迹及建筑具有浓厚西班牙风格,并发展出麦士蒂索人(混血儿)族群。但1940年代起,来自秘鲁各地的人大量涌入,改变了该市的人口和文化特征。在殖民时期及共和初期,该市相对较为自主,但情况在1870年南部铁路通往海港Mollendo后有所改变,开始发展太平洋贸易。在1930年代,与泛美公路接通,借此与美洲其他地方加强联系。自此,阿雷基帕发展成利马与秘鲁南部之间的商业中心。阿雷基帕是秘鲁在19世纪争取独立的重要基地,其后也是秘鲁与智利间的硝石战争(1879 – 1883)之重要军事据点。
建筑
阿雷基帕古城,是由白色火山凝灰岩建成,结合了欧洲建筑和当地传统建筑的技术和建筑形式。阿雷帕基古城的美丽在坚固的城墙、拱门和拱顶、庭院和宽敞的户外空地以及其繁冗复杂的巴洛克式装饰壁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武器广场是整个国家中最美丽的一个广场;宏伟的教堂和购物中心具有殖民地时期的设计风格。整座城市永远都焕发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阿雷基帕大教堂内部具有多种独特的能有效防御地震的设备装置。但是在教堂建立之初,这种功能并无人知晓。教堂的门厅建造于1698年,而其余部分建于1654年。教堂的风格奇特,吸引了不少游人。
由来
阿雷基帕位于安第斯山脉2325米高的一处地方。实际上,这座美丽的城市完全是用一种白色的未固结的火山凝灰岩建造而成。这也正是人们将其称为白色城市的原因。这座城市中居住的人口数达一百万,是秘鲁第二大城市。 关于阿雷基帕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来自于盖丘亚族的印加语,是有关第四代印加民族统治者梅伊塔枣卡帕特的故事。一列护送着神圣的印加帝国贵族的军队来到了这片任何一位先帝都未曾来过的殖民地。国王梅伊塔卡帕特惊奇于这片土地的绝顶美丽,而且这里还是处于连接海洋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中部的库斯科城市的重要战略位置上,于是他便对左右赞道:“阿雷帕基”,意思是:“好,我们就在这里住下”,城名就来源于这句话。1687年和1868年的地震摧毁了整个城市中的大部分房屋和建筑物。天主教堂同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1898年,天主教堂的重建工程胜利竣工。
女修道院
阿雷基帕中最引人入胜的参观地是卡德林娜女修道院,1580年,它是以城中之城的名义开始建造的,17世纪进行了扩建,它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修道院。400多年以来,里面一直居住着多达450位的修女,她们完全与外界隔离。阿雷基帕的居民们无从知道这座建筑物的高墙内所发生的一切。于是,许多传说故事也就围绕着这些人而展开。卡德林娜修道院遗址是一座披着神秘面纱、又具有几分寂寞的建筑物。直到1970年,修道院的大部分才开始向公众开放。如今,建筑物的北面还依旧有修女在这里生活。当地人及旅游者都可以直接参观修道院的其余部分。院中的一切都是经过了精美极致的装修:窄小的街道和广场上面铺满了绚丽多姿的鲜花,墙壁上用各种鲜艳的色彩描绘着美丽的图案。穿过狭窄的小巷,你会到达修道院的各个部分:独具匠心的广场,具有原始装饰风格的独特的起居室。餐厅,修女洗衣房,巨型图书馆中收藏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数量的图书,它们依旧回荡着中世纪所特有的气息。有些游客会终日停留在此,深深地被这种过去的气息所感染,有些人则会徘徊在周围,有时会迷失了路途。畅游于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会激发起你的无限灵感。